閑談共享單車
發布時間:2018-03-09 21:21:05 來源:贛能股份
時下初夏已至,草長鶯飛,藏匿一冬天的與自然親近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邀三五好友,賞綠葉清波是最愜意不過了,但也不要忘了路旁的單車,爾下是集便利和流行的出行方式了。今天我想說的倒不是共享單車出行的騎行樂聞,而是聊聊關于共享單車的那些事。
某日騎單車出行,迎面而來一對父女,小姑娘估摸三四歲了,出口便說“爸爸,Hello bike”,“不是,那是摩拜吖”,我心中十分詫異,原來共享單車已深入大眾生活中了。細細思考,為什么共享單車在不到一年的發展就已如此迅猛,而且在體驗者和用戶的腦海中已深入“共享”這個概念,隨后企業也迅速推出了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等新產品。但其實共享單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因為共享的本質其實還涉及到產權,但我們實際上卻支付了押金,還要為騎行付費。這明明就是出租單車,和汽車租賃并無區別,其實就是在新事物剛剛出現和興起的時候,對我們在宣傳中把概念和含義強勢植入,大家都認可了,所以就不覺得這有什么奇怪了。因為在最初始和最前沿時引導的概念往往是最讓消費者不會去懷疑的。
再者也畢竟疑問,發展共享單車模式,企業是如何去盈利呢?通常會深入去探究他們提供了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用戶的需求;需求量的市場有多大;是不是容易被復制;怎樣去創造利潤。我想摩拜和ofo代表的共享單車從一開始就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押金和分時租賃費,但“可退”押金才是共享單車盈利的高明之處,我們單個城市為例,假如投放量為1萬,已統計一臺車橫向帶入8個體驗者,退押金比例人數如果為50%,押金299元,那總金額為1196萬元。全國押金總額如果是100億或是更大呢?既解決了企業的現金流,又利用客戶的資金進行擴張,不得感嘆這天才式的商業模式。
ofo是最早踏入共享單車行業,摩拜卻是后起之秀,當然還有其他單車品牌的介入,共享單車既能夠解決最后一公里,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亂停亂放、無二維碼殘車、私藏加鎖等等,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是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各方參與,企業應該向政府管理方提供準確信息,比如投放數量和投放區域,完善單車停放規定,這樣可以讓管理方精準把控。宜疏不宜堵是政府在管理共享單車中需要的態度,廈門的騎行道發展模式是其他地方值得推崇和學習的。作為單車騎行者來說應該遵守交通規則和單車使用規范,做一個文明守法的騎行者。
作為一個體驗者,我想共享單車的發展和崛起必然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大家也應該客觀的看待它的出現,同時也希望共享單車能夠在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管理和參與中讓共享單車真正駛入文明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