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仕女情結
發布時間:2018-07-27 15:08:55 來源:東津發電公司
我有著很深的古典情結,古典音樂、古典詩詞,尤愛古典仕女畫。
很小的時候看電視劇《西游記》、《紅樓夢》,除了被唐僧不懼艱險執著取經、悟空七十二變降魔除妖的神話故事情節所吸引,為寶黛之間的真情以及當時社會黑暗、殘酷而悲涼的現實而感傷,更重要的一點,是因劇中七仙女、金陵十二釵女子衣袂飄飄古典而美麗的服飾、紛繁多樣的發髻及配飾、精致驚艷的妝容帶來視覺上的享受。
古典女子輕盈柔媚的美,是攝人心魄的,是難以釋懷的。長髻輕挽、玉鐲金釵、輕紗薄衫、曼妙婀娜身姿、裊裊飄移似仙女的蓮步、溫婉嫻靜的性情和琴、棋、書、畫、茶、酒、花的高雅情趣,無一不深深觸動著我內心的每一根神經,應該是在那時,內心的仕女情結開始生根發芽。
我買第一本仕女畫冊彭連熙《中國仕女百圖》還是讀書的時候,那時喜歡用鉛筆臨摹勾勒書中女子的清秀面容和曼妙身姿,書中的每一位佳麗美女都是古時各朝代有名望的才女佳人,有李清照的倚窗獨思,亦有韓彩萍的紅葉題詩;有趙飛燕的輕歌曼舞,亦有楊玉環的雍容華貴;有黛玉的含淚葬花,亦有虞姬的揮劍自刎;有甄后的閨中梳妝,亦有謝道蘊的雪中詠絮等等,每一幅圖畫都美輪美奐、活色生香,盡顯她們的沉魚落雁之姿、絕代之風華的藝術形象。
仕女畫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最早有東晉畫家顧愷之依據曹植的《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的是秀美、清瘦、高古的洛水女神和古代賢婦,唐宋是仕女畫的鼎盛時期,有唐朝著名畫家周肪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他們筆下的仕女多是上層社會和宮廷生活中的貴族和名門淑女,展現她們閑逸的生活及復雜的內心世界。到了五代、宋、元時期,世俗、民間女子漸漸出現在畫家的筆下,明、清時期,戲劇小說、傳奇故事的各階層女子成為了畫家們熱衷描繪的仕女形象。
曾有人說,仕女畫中的女子,多多少少都摻雜了些許憂郁的成分,這話不無道理,而更多的應是她們的美、才、情、思留給世人無限的遐想空間,所以這樣的說辭從未影響我對她們執著的喜愛,如同喜愛古典詩詞一樣。
隨著時光的流逝、年歲的增長,我竟越來越癡迷,工筆仕女圖越買越多,一有閑暇,便會捧著畫家們的仕女畫細細品味。我很迷戀仕女畫帶給我視覺上的享受以及畫中清雅高遠的意境所帶來的唯美幻象,像走進一個悠遠、古樸、寧靜、淡定的純凈世界,遠離塵世喧囂、燈紅酒綠的桃源仙境。
這些畫中的女子,或是達官顯貴的雍容貴婦,或是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或是書香門第的小家碧玉,或是被迫淪落風塵的煙花女子,看著看著,就仿佛跌入了恒古遙遠的年代,是清朝,是宋朝,是唐朝,或是更遠,遠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的魏晉時代,隨著她們優雅、閑適、淡定、幽怨的神情,試圖解讀她們清澈、蒼涼、高遠的心境,恍惚間依稀能聞到李清照、卓文君、蔡文姬、謝道韞她們身上濃濃的書墨清香,她們手捧詩書,執筆硯墨;她們獨上高樓,對月吟詩;她們長亭望斷,撫琴沉思。她們心淡如菊,素凈如蓮,就像蘭花一樣,散發出淡淡的幽香,不入流俗,靈魂高貴出塵。有時也會為畫中的女子而悲嘆,嘆多少女子為情所傷所累,嘆多少才女皆被逼無奈在風月場所賣唱賣笑,如柳如是、董小宛等,倘若她們出生在男女平等的現代,定會擁有好的前途、好的命運。
月光如水的秋夜,沏一壺淡茶,置身于書房的方寸之地,空氣中溢滿了一曲曲繚繞的古箏琴音,一紙墨香撲鼻,靜心輕描她們纖細的發絲、傾城的容顏、輕盈柔美的姿態,享受生命中難得的一份寧靜,偶爾也會讓思緒神游一番,幻想某個朝代某位雅麗的仕女裊裊從遙遠的古畫中飄來,在心中漾起別樣的芬芳。